再现"平安效应"
近几日,A股盘中再现大幅波动,投资者不免心生疑虑:难道保险机构又在减仓?投资者之所以如此敏感,正是因为对今年来保险机构的"神奇"操作感到心有余悸。
11月19日,大盘经过3个月的顽强反弹,站上3300点的整数关口。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平安却陆续发出赎回基金的指令,从19日开始后的一周内,其手握的近100亿元规模的基金及股票资金悄然离场。市场解读为:中国平安打响了"做空"第一枪。
中国平安的动作似乎有很强的示范性,不少机构选择了与其同进同退。数据显示,11月以来,被视为机构风向标的上证50ETF连续两周累计净赎回2.97亿份,按均价计算净流出约7.43亿元,基金也由于遭遇大面积赎回被迫卖出股票。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时期,上证综指重新站上3300点整数关口,离3478的前期高点仅一步之遥。就在投资者期望大盘一鼓作气再创新高的时候,机构的减仓行为引发大盘动荡,11月24日,沪深股市突现近几个月少见的大跌,上证综指当日下跌3.45%。在25日短暂反弹之后,接下来的两日再度大跌,一直下探至3000点左右,沪综指短短一周下挫250点,很多投资者始料不及。
有投资者留意到,这种情形犹如8月大跌的"情景再现"。当时的情形是:A股自年初起就一路小跑,呈现单边上扬态势,8月初便站到了3400点的高位,市场做多氛围日趋浓厚。
8月5日,大盘站上3478的年内高点后,开始出现调整,不少投资者都以为,大盘只是短暂停留喘喘气而已。但10日下午收盘后,某券商发出信息显示,当日保险资金出现大规模赎回,其中仅中国平安一家就赎回80亿元,中国人寿也有一定额度的赎回。紧随两家保险巨头,其他机构纷纷减仓。
这被市场解读为保险机构集体看空。大机构资金动向的示范效应,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小机构、散户接到这个信号后,恐慌情绪上升,纷纷进行抛售,随后大盘一路直下。这一波调整贯穿了整个8月份,使得大盘元气大伤,直至今日,大盘几经努力也未能重返3478点高地。
但出乎意料的是,事后发现,在8月20日左右中国人寿又开始进场了,短短一周内,中国人寿分四批申购了规模约为200亿元的指数基金。而中国平安也在8月25日申购1亿份左右的偏股型基金。8月27日,媒体曝出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通过大规模申购指数型基金迅速抄底的消息。
暴跌时迅速逃顶,市场处于低谷时又果断抄底,保险机构的"先知先觉",受到一些市场人士的顶礼膜拜,有人将其奉为"股市先行者",精确地预测到了市场走势。但同时,也有大量投资者指责保险机构,利用自身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左右市场,不顾散户死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