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这字眼在早年国人的眼里,等同于洪水猛兽。年轻一代是从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认知 股票的,它是冒险家尔虞我诈豪赌的筹码。再后来,从封闭的媒体听到的是“血腥的华尔街”,“黑色的星期一”, 股票又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是资本家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的搅拌器。国人视股如虎,谈“股”色变。
1985年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天空中突响炸雷。上海市民翻开报纸,一则新闻跃然纸上:延中实业公司将向社会公开发行 股票。
在上海滩绝迹了30年的“鬼怪”,将要冲出潘多拉的魔盒,这消息不啻是于无声处的惊雷。有人欣喜、有人愁、有人称快、有人咒、有人退避三舍、有人跃跃欲试,更多的则是在犹豫彷徨。
“咣当”一声响,谢海清起床时,撞倒了椅子,惊醒了妻子。妻拉开灯,看看钟,说:“才两点半。”谢海清边穿衣服边说:“心里想着 股票睡不着,赶早去,争取排第一。”
这是间只有8.3平米的小屋,用蓬荜增辉(棚壁增灰)来形容一点不过份。主人谢海清是上海计量局实验工厂的工人,年过不惑的他,是从报上偶然看到延中发股的消息。他不知股为何物,只记得父亲说过的一句话:“敢为天下先者,大都是赢家。”他取出了家里全部存款2600元钱,准备去碰碰运气。他把钱装进贴肉的内裤兜里,喝了两口妻子泡在开水瓶里的泡饭,便迫不及待披星戴月地上了路。
谢海清踩着自行车,辗碎一路薄冰,驶向静安寺的发售点。赶到此处,空无人迹,他看看表,刚好三点,果真排了第一,这是个好兆头。地上有几块大石头,估计是替人充当“排头军”的,正好垫在屁股下。10分钟后,一辆小车嘎然而至,跳下两个穿军大衣的小伙子,排在后面。其中一位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另一位却说:“我说吧,你当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谢海清想:螃蟹那是很贵的,同 股票有甚瓜葛?渐渐,人们仿佛从地下冒了出来,排起了一条长龙。天边尚未见鱼肚白,时间还早,后面的小伙子为混时间,聊起了 股票的故事,谢海清扯长耳朵倾听着:“你听说‘橡皮股’的故事吗?我爷爷就是因此跳了黄浦江。”“哦,没听说,只听说买 股票有风险,没听说要命的。你买延中,应该跳长江罗。”“谁跟你开玩笑,这是真的。1910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了家橡皮公司,并公开向社会招股,他鼓吹在南洋群岛种植的橡胶能获巨额利润,蛊惑 投资者不惜血本去抢购那些花花绿绿的纸,使橡皮股像橡皮一样被拉长,涨了26倍。麦边却且战且退,将手中的 股票抛光后,卷巨款潜回了英国。消息传出,拉长橡皮 股票缩回,瀑布般一落千丈,成了用脚踢的废纸,多少人幻灭了,喊天不应,家破人亡,黄浦江涌起尸潮。‘橡皮风潮’写进了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英国骗子用‘橡皮胶’,粘走了中国人的血汗钱,也使国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谢海清听到这里,打了个寒战,心里一阵发紧。买 股票原来有如此大的风险?难怪,他们说什么螃蟹?螃蟹是会钳人的呀!他有些后悔了。
东方破晓,排队买股的长龙已看不见尾。这时,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挤到跟前,对谢海清耳语道:“师傅,你这位置让不让?我出200元。”
“什么?”谢海清有些动心,200元这在当时绝不是个小数,是他养活家人一个月工资。这时,又有一人挤过来,大声喊:“我出400元。”“我出500元……”喊的人多了,使谢海清如梦初醒,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虽然要冒被钳的风险,但最终还是尝到了螃蟹的美味。
“不让。”谢海清声如撞钟:“出多少也不让!”
1985年1月4日原定于8点钟发售的 股票,终因购者踊跃,不得不提前半小时发售了。谢海清捷足先得,倾其积蓄买到51股面值50元的延中 股票,成为中国公开发行购股的第一人。当他怀揣着花花绿绿的延中 股票,忐忑地步出发售点时,便被蜂拥而上的记者围住了,俨然像捧了大奖的明星。第二天,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中国首发 股票的消息,他做梦也没想到一夜间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普通工人,同中国 金融开改革开放的壮举一道被载入了史册。
1999年6月30日 证券法实施前夕,在笔者的推荐下,谢海清作为嘉宾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进京,参加中国证监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走向 证券法”大型晚会,并向全国观众讲述了第一个购买 股票的故事。而今,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谢海清再也不 炒股票,面对全民 炒股热潮,他对后来者的忠告是:做什么事都要赶早,当全民都 炒股时,就不是好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