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怪的现象:历史上,不管熊市最初是由什么说法引发下跌的,只要跌势成立,中间不管出什么利好,哪怕是把初始引发熊市的那个政策(下跌导火索)取消掉,最后还是要跌到很低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如下:
1. 在阶段性最高点的时候,市场盲目看多:
当时社会中能买股票的老百姓,把能用的钱都买股票了,手里再没可用于股市的余钱了。
国家亲生的孩子(社保基金等)已经得到内部暗示提前撤退了。
一些先知先觉的机构资金基于多年实战的磨练,已经嗅到了熊市的气息,也开始撤退了。
那么股市场外增量资金开始消弱(被消耗殆尽或者是撤退了),处于真空状态,从而失去了后续做多力量。
2.一旦从最高点急跌下来30%或者从前面的反弹平台急跌下来30%,熊市氛围就会深入人心。场内存量资金中,后知先觉的人开始担心后市不妙,争相恐慌逃命,只要见到利好就是出货,对这些人来说,后面不跌到尸横遍野、股价低到足够有吸引力,是不会进场反手做多的。
在上述两大因素作用下,只有等到外围资金再次充裕的时候(比如老百姓又攒下了不少钱或者开闸放水),同时股价低到很有吸引力了,熊市才能结束,发动下一轮大行情。
例如,在2245点老百姓能拿出来的钱都买股票了,这时出台了国有股市价直接减持规定,造成了资金严重不平衡预期,同时ZF极不公正、视人如草芥的做法也极大的打击了市场人气。资金只出不进,开始了一路下跌。
2245跌到998点,用时四年,这时候股价足够低+老百姓有钱了+大型国企进入股市捍卫自家的股票,才开始998涨到6124点的牛市行情。但是在牛市进行中,大小非也开始逐步减持,对接盘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资金供给的不平衡。随后又步入熊市(6124点一直跌到1664点)。
跌到1664点,这时股价足够低+场外流动性泛滥(央行推出4万亿元信贷规模=开闸放水),才开始了1664涨到3478点的牛市行情。但是在2008.07月,流动性紧缩预期开始出现,场外资金断流,场内主动性机构开始撤退,从而形成了3478高点。
一句话总结:股市就差钱了,熊市进行曲;股市不差钱了,牛市进行曲。所以涨透了,差钱就会转熊。跌透了,有钱就会转牛。牛熊转换就看透不透,有钱没钱。下跌导火索只能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大跌,其实大跌的根本原因不是它。跌透的标准,深市主板A股的平均股价5元上下;涨透的标准,深市主板A股的平均股价15元上下。
|